新书 《古陶述史——陕西陶器精粹
陶器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,最为得心应手的器物之一,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化学原理的材料合成技术。陶器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,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。陶器出现于原始先民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,小到日常用具,大到宗教祭祀,不仅用于饮食、炊煮、盛储、汲水等,还用于音乐、宗教、建筑、纺织、渔猎等。
目前,在世界上已发现最早的陶容器是江西万年仙人洞的远古先民制造的,距今约2万年。距今1万年左右,陶器的烧制开始普遍。陕西位于黄河中游地区,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。
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,于距今8000~7000年的老官台文化(又称前仰韶)发现了本地区最早的彩陶。仰韶文化时期(7000~5000年前)彩陶达到鼎盛,半坡类型彩陶以黑彩绘人面鱼纹、几何纹等图案。庙底沟类型则流行黑彩圆点、弧线,纹饰更具抽象韵律。陶器以红陶为主,器表饰绳纹或素面,泥条盘筑法成型后慢轮修整。龙山文化(4500~4000年前)以灰陶为主,快轮拉坯技术成熟,器形种类多,出现薄胎黑陶。
夏商周时期,灰陶成为主流,器类多见鼎、簋、翠、觚、尊、壶、鬲等。西周时陶器礼制化,陶簋、陶豆等仿铜陶礼器制作精美。秦国陶器以彩绘陶礼器和茧形壶、麻点纹陶釜为代表,出现陶灶、陶仓模型等反映生活的用具,陶文戳印开启了文字载体的新形式。先秦陶器从生活用具发展为礼乐制度载体,其形制、纹饰与陶文共同构成了研究周秦文明的重要物证。
秦汉时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,典型器物有茧形壶、盆、鬲、釜、盂、豆、罐、缶、瓮、仓等,其中罐、缶、瓮等大体量陶器的器身多有地名、姓氏、容量等戳印、刻划文字。汉代彩绘陶器色彩丰富,有白、红、蓝、紫等色,又创烧了低温铅釉陶,器类有碗、盘、罐、炉等日用器,鼎、敦等仿铜陶礼器,还有楼阁、圈舍、井、灶、陂池等反映农耕生活与厚葬之风的器物,纹饰流行四神、云气、动植物纹。
唐代,三彩陶器达至巅峰,黄、绿、白、赭、蓝釉交织流动,陶器类型涵盖各种生活用器,釉色从单彩演变到多彩。唐代陶器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,其形制、纹饰与工艺映射出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。
陕西众多文物中,陶器最质朴无华,却也最能代表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,是确定遗址、墓葬的年代和文化性质最重要的器物。 从老官台文化出土了陕西的第一件陶器,仰韶时期精美绝伦的彩陶,到秦汉恣意潇洒的彩绘陶器,再到唐宋时期色彩斑斓的三彩器,陕西古陶跨越了数千年的时光长河,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、发展和辉煌。
本书精选了陕西历年发掘、收集等的陶器,共选取350件器物进行展示。首先对陕西史前遗址的彩陶、一般陶器进行分类叙述,以图片和文字描述的形式对上述两种器类进行描述和分析。之后分别对先秦时期的日常陶器、仿铜陶礼器,秦汉反映地主庄园经济生活的建筑模型、生活日用陶器,唐代色彩斑斓的三彩器,宋金辽时期的陶器,明清时期的紫砂器进行分类描述和介绍,系统梳理了陕西历代陶器展现的发展演变历史,使得读者对于陕西出土的陶器类器物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。
本书可供从事考古、文物、历史研究等专业的学者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和参考。
本文由王蕾、贺欣熠摘编自田小娟著《古陶述史——陕西陶器精粹》。内容有删节、调整。